途依山傍水陵園中
旅途中
——17級藝術設計學班
2018年10月14號,這是我們17級藝術設計學班寫生的第四天。穿越歷史的旅程,從微雨迷蒙的清晨開始。清冷的風卷起枯敗的梧桐葉,深秋的氣息撲面而來。我們首先來到瞭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秋雲滿天,遮住瞭太陽
陽陵博物院位於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依托西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陽陵陵園而建,是一座奇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漢文化旅遊核心景區,現為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國傢4A級旅遊景區和國傢一級博物館。
圖片來源網絡
整個博物院的建築佈局設計,在這裡我們有我們隨處可見的高科技,讓我們清晰的看到瞭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它通過虛擬成像的手段為我們再現瞭漢景帝時期的某些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順著迂回曲折的斜坡門道深入地下,穿行在懸空的玻璃廊橋上,一條條從葬俑坑和坑內那些散發出歷史幽光的文物就近在眼前。同時,考古工作者的現場發掘,還可以使遊客近距離觀看真實考古發掘的場景,讓人深刻的體會到瞭“身臨其境”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認為這樣的設計佈局可以稱得上是一種設計典范瞭,它充分的做到瞭“設計服務於人”,拉近瞭我們與國寶的距離,既達到瞭教育的目的,又給人很享受的視覺盛宴,讓人流連忘返。
參觀遊客可以站在玻璃地板上,俯瞰墓坑中的遺跡
大巴行駛在高速上,一路開滿瞭粉紅色的夾竹桃,招搖在灰色的天空之下。所謂歷史的氣息就在這疏離感之中吧。經過幾片荒蕪的曠野,駛向人煙愈見稀少的咸陽渭城區韓傢村,最終抵達今天的第二站——順陵。
因為離機場比較近,順陵的天空上方不時有飛機飛過,更加有空曠疏離之感
順陵,是中國唐武則天(武曌)之母楊氏墓塚。楊氏死於唐高宗咸亨元年 (670)九月,年92歲,以太原王妃禮葬。武則天即位後,於永昌元年 (689)尊母為忠孝太後,改墓為明義陵。天授元年 (690)九月又追尊為孝明高皇後,改稱順陵。因此,順陵的規制有著獨特性,石刻有大的走獅,亦有小的陵前的走羊。
順陵簡介石碑
大型石刻天祿
墓前小石羊
作為武則天之母的陵墓,順陵曾經歷瞭改墓稱陵的變動,規制亦是氣派的。如今,陵園內外已是草木叢生,加上秋風蕭瑟,空氣中彌漫著歷史的凝重之感。耳邊回蕩起海子的詩“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曾經王朝的興衰,從這陵墓已能窺見一二;曾經的權力、地位,已在這陵墓歸位沉寂。
圖片來源網絡
通過這幾天的寫生,我不敢說我學到瞭很多東西,但是,這幾天的寫生增長瞭我的見識,打開瞭我的眼界,讓我對我的專業有瞭更深一步的瞭解。雖然疲憊不堪,但累並快樂著!
編輯 | 2017級藝術史論朱書連
攝影 | 2017級藝術設計學韓夢陽、張夢嘉、馬小潔
文字 | 2017級藝術設計學韓夢陽、張夢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